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主要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的不同品种中,它的发展速度最快;第二,银行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中功能不断演化。如何正确看待这两个方面,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关键,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 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竞争的制高点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展至今,国内金融市场已逐步完全对外开放,国际银行业巨头纷纷驻扎中国发展业务,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在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和外资银行加速抢占市场的局面下,依靠存贷利差赢利的空间不断被挤压是摆在国内商业银行面前一道不能回避的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商业银行必须解决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收缩贷款收入在收入构成中的占比。从海外银行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理财业务近年来的发展经验看,理财业务恰恰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摆脱存贷利差盈利模式束缚,优化收入结构,抢占银行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一) 理财业务收入已成为海外商业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

从海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看,海外银行的发展史实际上是对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从原始的息差获利模式到以服务为宗旨的中间业务收入模式,正是海外商业银行循着优化银行收入结构的发展思路的结果。其中,理财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从一组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近几年各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显示,海外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注:国外一般指资产管理业务)一般占银行整个业务量的40%-70%,理财业务收入则占海外商业银行总收入的30%-60%。花旗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总收入的40%都来源于理财业务。在美国的银行业,来自于理财业务的利润率平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约为12%-15%。如此高的利润比重,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充分说明海外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抢占理财业务高地是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决策。

(二) 国内银行通过理财业务使得收入结构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自2003年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理财产品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凭借在金融行业内的总量优势和客户优势以及产品创新优势,理财业务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理财市场中的主导力量。2007~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8389亿元、27159亿元和35009亿元,发行数量分别为3665、7675和8257支,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4551.2亿元、7509.4亿元和9955.7亿元(详见表1),远远超过了同期其他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商业银行理财的业务快速发展正在悄然改变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成为中间业务增收工具。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主要包括:认购费、管理费、托管费、赎回费和超额收益业绩报酬等,银行从理财业务中一般可获取4‰左右的平均收益。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商业银行发售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累计31957.2亿元,以此推算当年商业银行藉此可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约130亿元。另外,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还可以带动银行卡、第三方存管等相关中间业务的发展。

以工商银行为例,2005-2010年,理财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从15.5%上升至27.8%,并带动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6.49%到19.13%,可见,通过理财业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进而优化收入结构正在国内大型商银行一步步变为现实。

表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体情况表

年份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发行数(支)

发行量(亿元)

余额(亿元)

2007

3665

8389

4551.2

2008

7675

27159

7509.4

2009

8257

35009

9955.7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09年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年报》

 

二、 理财业务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者

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涉足货币、债券、股票、外汇、黄金等多个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调整、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债券的供给、股市和期货市场的波动、物价指数的上升等任何一个市场的变化都会传导到理财市场,理财产品显然已成为当今商业银行产品线中最具市场化特征的产品,并成为了继基金、股票、债券之后,国内居民主要的投资品种之一。

当前,理财产品的激烈竞争和市场化属性对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丰富了投融资渠道,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投融资功能。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理财产品已成为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理财业务的纵深发展增加了投资者管理风险的能力。以当前比较活跃的地下钱庄为例,投资者在项目甄别、风控管理等方面往往缺乏专业知识,造成亏损,在利率定价上也往往超出央行的管理范围造成失控。而商业银行凭着自己的专业优势,完全可以通过理财业务发挥中间人和第三方的角色,为投资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

二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挥了先锋作用。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既是源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其为了满足客户市场需求的结果,这种自发于市场供求双方的推动力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急需的原始动力。银行在理财业务发展中以收益转让的方式对资金进行再定价,从而形成了更接近市场化的利率结构。从国外经验看,只要加以有效引导,这种自发于市场的创新力量能够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三是推动了金融市场创新,提高市场效率。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融资渠道,也极大丰富了金融市场。不少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可挂钩的资产丰富,期限比较灵活,并可以根据客户风险偏好设计风险收益差异化的产品组合,因此,理财产品已成为金融市场创新的重要平台之一。这些理财产品创新在丰富相关金融机构产品种类的同时,也拓宽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渠道,促进了整个金融市场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培育了投资者金融投资的市场化意识。从这几年理财产品的发展演化来看,理财业务发展初期,各家商业银行都以发行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为主,其次是保本浮动型,非保本型发行数量最少。但随着理财业务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情况完全相反,非保本型后来居上,发行数量大增,远远超过保本固定型和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  从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到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培育投资者市场化投资意识的生动课堂。对于保本型理财业务其本质仍摆脱不了保本付息模式的束缚,投资者变相地当作存款对待,无论对商业银行,还是金融市场而言,风险仍徘徊在银行体系之内。自非保本型理财业务推出后,由于投资领域广泛,投资收益有空间,对银行和投资者都更具吸引力,但客户开始承担投资风险,真正地让客户感受到“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特别是2008年暴露出来的“零收益”和“负收益”事件,给投资者一个警示,即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不等于高收益的银行存款。换言之,在理财业务中,客户进行的不再是一种保本付息的存款业务,而是一种投资。融资方式发生了变化,间接融资变成了直接融资,银行从融资链条中退出;风险发生了转移,大多数情况下,投资的风险不再由银行来承担,而是由选择理财产品的客户来承担;角色发生了转换,银行成为中介和第三方,客户成为真正的投资者。

三、 几点建议

第一,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近几年,包括商业银行理财在内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从理论上讲,会引起货币衡量问题,造成在估计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方面的问题,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中央银行的重点从货币供应量目标转移到针对一个具体的利率。目前央行常见的做法是将政策立场体现在政策利率上,政策立场的变化通过改变政策利率而体现。由此可以想见,随着我国利率自由化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也会出现货币衡量的问题,由此导致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因此,建议央行逐步地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货币供应量向市场利率转变,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性。

第二,从银监会的角度来看:正如上文所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不等同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主要由投资者承担。因此,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需要摆脱传统信贷业务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保护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借鉴其他投资市场的监管制度,不断加以完善。

第三,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做大作强银行理财业务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要始终对理财业务抱有信心和决心。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我国是个新兴事物,一直存在着业务创新在先,监管规范在后的成长历程,但不管如何,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利益第一”的服务发展原则。从国外经验和我国先前的金融创新来看,只要坚守这项原则,理财业务的发展就不可逆。因此,做好产品信息的披露工作,业务风险的管理工作,完善理财资金的投资工作,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工作,理财业务必大有可为。

话题:



0

推荐

张龙清

张龙清

64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email:lqzhang@vip.sina.com 研究领域:金融市场、宏观经济、银行理财 就职于某商业银行总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