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继《通货膨胀的“胖与瘦”》、《货币政策的“虚与实”》后,本篇小文将讨论宏观经济的又一热点问题,即赤字财政问题。自凯恩斯经济学以来,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法宝,可是,最近越来越严重的债务危机证明,这个问题没有凯恩斯想得那么容易。
当今日凌晨费德勒捧起第17座大满贯奖杯的时候,站在球场对面比费德勒小5岁的穆雷泪洒赛场,让人思绪万千,不得不承认“姜还是老的辣”。这不由得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上,年长的货币政策与年幼的财政政策那个更辣,更有效。
对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孰幼孰长问题,我不是研究经济史的,不是太清楚,但大概用我自己的逻辑推算了一下,美联储成立于1916年,而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发表在1936年,并在40-50年代流行,这样算来,货币政策正式实施要比财政政策早一些。关于货币政策的问题在《货币政策的“虚与实”》里面已经详述,这里不再重复,主要讨论一下财政政策。
实施货币政策我们知道主要通过三大工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而实施财政政策也需要通过类似的工具,比较常见的是政府支出(G)和税收(T)。由于政府为了自己的任期业绩,甚至青史留名,往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在财政政策上就表现为入不敷出,即T- G〈0。凯恩斯在其代表作讲过,如果经济衰退,可以增加政府支出弥补私人资本的不足,以刺激经济增长。但欧债危机的事实证明,这一法宝却把多数国家引入了更深的衰退深渊。是凯恩斯错了,还是把凯恩斯主义用错了,赤字财政如何来理解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我们知道都是用来调整短期总需求的,即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因此,在短期内来理解财政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法。举个简单的例子,09年我国经济下滑严重,通过国家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经济很快又恢复了平均增长速度,这就是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在短期内凑效最明显的例子。但凯恩斯没告诉大家,短期内的财政政策会有后遗症,即从长期看,会降低潜在产出水平,从而最终影响国民福利水平。其实,对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有点晕,我也一样,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要学会分析经济问题的框架。短期内,经济经常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经济增长低于潜在产出是常有的事,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政府支出以及乘数放大作用,可以使经济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但长期内,我们认为经济会在潜在产出水平上运行,这是分析经济长期问题的一个基本假定。根据这个假定,如果长期采用赤字财政那么会造成对私人投资和消费的一个挤出,即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挤出后的直接后果是税收水平的下降;二是维持同样的潜在产出,需要更多的政府支出,由于税收的下降,需要更大的赤字财政,又造成更多的挤出。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告诉我们,最终的后果就是经济崩盘,因此,赤字财政政策不能当成长期性政策来用。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美国债务越积越多,反而没有欧洲严重?这里又牵涉到另外一个具体问题,就是内债与外债的问题。内债说白了就是人民欠人民自己的钱,这样容易造成社会激励机制的扭曲,即越干活挣钱的人缴税也越多,还不如懒惰点,因此,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外债是欠别人的钱,啥意思呢,在当今社会,欠别人钱的都是大爷。由于美国拥有美元这一国际货币的发行权,显然是大爷中的大爷,通过国债外销,既不影响国内债务水平,又满足了世界各地对美钞的虚幻需求,显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要比主要向自己国家人民发债小得多,即把对经济的影响转移到了外国。但是为什么世界人民不醒悟,我考虑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在政治上得到美国的支持,最起码不反对是世界人民的领导者考虑买美国债务的重要举措。因此,不是世界人民不醒悟,而是世界人民的领导者政治权衡的结果。这样来看,美国越危机,世界各国越买美债的逻辑是成立的,因为这时候你不买,就得罪了美国大爷,而美国的军事、政治等各种霸权优势会让世界人民的领导者坐立不安。
说来说去,赤字财政在短期内,一定要记住短期二字,是可以对经济有刺激作用的,但长期来看,会降低国民福祉。若一国想长期使用财政赤字政策,必须把货币国际化,向外国借钱谋国人之福利,否则,面临的将是经济崩盘,政治倒塌。
0
推荐